image
image
首頁 | 文藻首頁 | 網站地圖
分類清單
 

許華英修女 Sr. Xu,Hua-Ying

 
 
image
 
image
image

 

 

 

 

 

 

 

 

 

 

111

 

 

image

               2010年12月華英修女(左一)與吳甦樂會他省修女攝於柬埔寨會院
 

 

 

 

 

 

1)華英修女的童年:

  於1978年,當時正值青春年華、大家都還在玩樂尚未定心的年紀,華英修女,卻成為修會的一份子,當了修女。英修女是家中的老么也是唯一的女孩,在她小學時,經哥哥的帶領,第一次上教堂。之後每當放學後,華英修女總是滿懷著興奮的心情往教堂跑去。有一天,在教堂禱告之後,離開教堂時,華英修女強烈的意識到自己與天主的關係,她不知道如何形容,她只能說「我是直屬天主的」。

2)想法的轉變就在那剎那間:  

  從這一天起,華英修女對於他的一生有了不同的看法。不再與同學之間比較自己的父母為什麼不是老師。不再抱怨為什麼別的同學桌上有檯燈。而視父母是天主給予她唯一的雙親、自己的家是天主所安排的地方,甚至這個社會及國家是屬於自己的。重要的是她重新接納了她自己。有了這樣的體認後,對於父母親更加給予尊重,且才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所以之後自己出了社會,努力工作來扶養父母親,以善盡作為子女的責任。

3)加入修會之前的改變:

  華英修女選擇在學校服務,並利用下班時間做社會工作,希望能為社會盡一己之力。  當時因為加工區的設立發展蓬勃,所以有來自各地的勞動人員,遠離家鄉到高雄工作。於是她義不容辭的每天晚上到女性的員工宿舍及勞工中心服務,帶領勞工朋友從事休閒活動,像是唱唱歌、聊聊天,一起分享工作及生活上的經驗。週日還到教堂當主日學的老師。由於工作過量,身體不適住院兩次。面對自己的身體無法勝任做社會志工而心碎焦急,在這療養期間,她辭掉工作到台北退省,重新思索自己的未來。在聖堂祈禱時她無法思索,只等待來自上天的指示,終於有一天她觀察到在聖堂裡的一盆插滿各種顏色的菊花,她發現就是一些小白菊花在花的當中才讓紅色更紅黃色更黃。她終於警覺到自己的角色不是社會上的大紅大綠者。從此他心安理得的接受上天的安排,就在無意間與吳甦樂會的修女交談中,很清楚的知道要完全的過奉獻的生活,所以便加入了學校內的聖吳甦樂修女會,成為修女。

4)只要有心,任何角落都可以發現真、善、美:

  當華英修女被問到為什麼選擇加入聖吳甦樂修女會,而沒有別的選擇嗎?華英修女則笑笑地跟我們分享:「當初只有個想法,就是跟隨耶穌基督,沒有別的,所以無論修會的好壞或哪個修會較適合自己,都不是首要的考慮條件,只希望能達到奉獻的理想。」

)成為修女後,家人的看法

  因為父母親並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對華英修女的決定感到失望並不給予支持,所幸,在透過瞭解後,他們選擇尊重自己孩子的想法,漸漸由原本持相反意見轉變為給予默默的支持。加入了修會後,需要過著修會的生活,與家人見面的機會少了,但修會每年有兩個星期的時間,讓自己自由安排可以回家看看親朋好友。華英修女固定每年年初一與修女們用過午餐後回家過年,掃墓是家族的大事,她也盡量安排回家一趟,和家人享受過節的氣氛。

6)當現實的生活與想法發生落差時:

  當問起進入修會之前及之後有何差別時,她說;「在進入修會之前的一個月,要面對家人及朋友的不諒解,自己又無法掌握即將要過的修會生活,感到自己似乎已經掉入黑暗中,心理充滿著不安全感。」那麼是什麼力量讓她繼續往前走的呢?她說;唯一的力量就是不斷的祈禱,一句話:『天主我相信你!』。這使她鼓起信心和勇氣進入修會。當她進入修會後發現一切為她是那麼自然,黑暗的感覺也不見了。

7)修會生活:

  進入修會後,第一個需要學習的課題是面對團體生活的適應,修會中的生活是屬於群體的,所以要試著讓自己找尋到和別人生活的路徑,例如時間表,華英修女第一個要克服的是自己的健忘症,無論如何她說她還是常忘東忘西的。在團體裡有老人也有年輕的,就像一個家庭彼此照應。

  在學習方面,開始過靈修生活,包括每天祈禱、看聖經、聖書、及讀神學等,所以修會的生活環境和外在環境有著很大的不同,可以接觸到以往生活環境中難以接觸的「平靜」。

  而修會生活就是祈禱生活,有固定的禱告時間。而禱告也區分為團體的禱告和個人禱告,以團體方面而言,大家的時間是一致的。在文藻會院裡早上6:30早禱,之後有彌撒,晚上6:00晚禱,大家一起群聚聖堂,一起禱告。而個人禱告則是每天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小時的祈禱時間,以及30分鐘左右的閱讀靈修書籍,這些都屬於自己的彈性時間,可自行安排。又每個月第一個禮拜天,修女們做一天的避靜,透過祈禱,進行自我省察,這稱之為「月退省」。每年還有兩次較長的時間避靜,分別有八天的及三天的。可以讓自己沉澱一下,儲存力量,透過祈禱及休息,可以更確定自己的未來及方向,這也像是我們常聽到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8)修女們進入修會後的必經歷程:

  進入修會後的修女,在修院生活的前半年內,總稱為保守期(Postulancy),目的是為了讓新進的修女有一段適應期,看能否照常工作又能過祈禱的生活。重要的是,讓修女進一步了解自我、修會及與天主的關係,確定自己的聖召。如果過程中順利,則會繼續留在修會中繼續靈修生活。在保守期後為期兩年的期間,稱之為初學生活(Novitiate),專務祈禱。藉這段時間讓自己更深入個人及團體的祈禱。並了解修會生活的目標、學習遵守會規及更確定自己的方向等,讓想法及行為更趨成熟。初學生活過後,進行為期五年的暫願生活(Temporary Vows),也就是發三願(貧窮、貞潔、服從),在這五年中先發三年再發兩年的暫願生活。暫願為初學生活的延續,將所學付諸於行動,親身體驗。若五年順利可申請發終身願(Final Vows),將三願精神,實行於自己的生活上。

9)付諸於行動,夢想實現

  華英修女之所以選擇從事教師職務,是希望能發揚聖安琪的精神,視每位學生為天主的子女,尊重每個人,相信每個生命終都有著希望。願意陪伴著同學成長,並協助同學發現及發揮他們的潛能。

10)學習的經驗與期許: 

   1997年華英修女在終身願的十年後,前往羅馬總會進修,這稱之為Tertianship,為期一年。期中拜訪了聖安琪的故鄉,這也是每位修女必經的過程。在這趟一年的旅程中,先後前往英國、義大利、法國、澳洲及泰國等國家,拜訪了各國的吳甦樂會修女。有意思的是每到一個會院,就有種歸屬感,雖然她們彼此不認識。經過這次的旅程結束後,讓她真正體驗到修會原來是個如此大型的國際性組織。2002年時,向修會申請一年前往美國,在這期間稱為安息年,其目的讓修女進行心靈上的沉澱,並利用此機會學習,充實自己。在前往美國的一年間,華英修女拜訪了無數的吳甦樂會學校,從幼稚園到大學,親身體驗這些超過百年的吳甦樂會教學精神及理念,大都還是保有小而美的女校,家庭式的教學環境以及像文藻一樣那份濃厚的師生關係。期許往後的教學或協助學生時,可以將這些精神發揮,進而造福更多學子。

 



轉載自:聖吳甦樂羅馬聯合會中華省會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