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描述 |
本次新思惟文化沙龍邀請到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資訊中心王惠玫主任擔任講者,以《從台北國際書展談百本德國好書》為題,介紹圖書館對於德國人而言,就好像便利商店跟台灣人有著親密不可分的關係。習慣進出圖書館這件事,造就德國人喜歡閱讀、也喜歡寫作。文字和生活是一體的,它可以平靜無波,可以活潑快樂浪漫愛,也可以憤怒悲傷和絕望。2019年的台北國際書展的主題國是德國,參與者可從參展作家和台德兩地各大出版社所推薦的當代作品中,一探現代德國面貌。「德國之聲」傾力製作的「一百本德文好書」專題則為讀者開啟了另一扇窗,透過編年的方式和書籍的角度,體驗德國的堅持、轉變、傷痛與成長。
演講開始,首先由主持人文藻歐亞語文學院張守慧院長開場,並介紹新思惟生活科技有限公司許正吉董事長上台致詞。許董事長風趣地表示原先猜想百本德國好書應該都很陌生,但看到現場的展示書中有徐四金的《香水》,心想有一本看過的,引發現場笑聲不斷。
許董事長致詞後,張守慧院長介紹王惠玫主任上台。王主任首先分享今年台北國際書主題國為德國,歌德學院總共邀請到13 位作家來台,並舉辦26 場講座,合作單位還包含15位德國出版業界代表和37家德國出版社,並和大家分享邀請過程中遇到的波折與趣聞。
接著,王惠玫主任開始介紹《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選出了100本德國好書,年代從1901年托馬斯曼(Thomas Mann)的《布登勃洛克家族》(Buddenbrooks),一直到2016年Philipp Winkler出版的著作《Hool》。王主任則從這100本好書中選出幾本為代表,向參與者介紹其獨特性和內容,包含《西線無戰事》、《審判》、《香水》、《丈量世界》、《我的好友奇克》等。王惠玫主任另外提到德國身為移民和難民的接受國,近年來移民文學的崛起成為不可小覷的力量,改變與豐富了德國文學的風貌。
互動交流中,有參加者詢問關於德國的轉型正義現況,張守慧院長首先回答德國人在回應需要克服的過往時,態度皆為積極面對並能產生論述;王惠玫主任則補充台灣和德國的轉型正義方式其實不盡相同,德國主要是在反省、檢討自我,而非他人。
針對有參與者提問德國深厚的閱讀風氣和文化如何養成,王主任認為德國父母從小習慣念書給小孩聽,等到小孩識字後便會開始自行閱讀,讀書是種生活習慣,甚至在德國境內的渡假勝地,亦會有行動圖書車提供書本借閱服務,造就了絕佳的閱讀條件。
另外有參與者詢問德國教育中教導英語的狀況,張守慧院長首先回應德國因為其地理位置塑造了獨特的雙語學習環境,德國人有許多機會接觸到法國人、比利時人、荷蘭人等鄰國,而有了第二外語學習契機,國際化在德國所代表的並非像台灣只限於英語化;王主任則補充說明在德國教育過程中,可以自由選擇想修習的第二外語,倒不侷限於英語。
因德國曾分裂為東德和西德之歷史過往,有參與者對於兩邊的文學發展是否因此產生差異感到好奇,王惠玫主任表示目前德國有兩大重要書展,一個是位於德東的萊比錫國際書展,另一個則是德西的法蘭克福國際書展,萊比錫注重讀者,而法蘭克福則以出版社為主,各有千秋。但在閱讀習慣和風氣上,可以觀察到德西仍較為興盛。
蒞臨與會的文藻法國語文系王秀文主任則分享,雖然德國和法國的文化不同,但喜愛閱讀卻是兩國共有的普遍現象,並提問針對法語文學同一本作品,在台灣常常會出版許多不同的翻譯版本,不知道德語文學作品是否亦有此現象。王惠玫主任回應德語作品在台灣亦有數個翻譯版本,特別是知名作家如:托馬斯曼、卡夫卡等人,原因之一可能在於這些巨作代表銷售保證,另一方面王惠玫主任則認為有許多德語新秀作家持續努力創作優秀的作品,值得台灣出版社的關注。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的創辦人張正先生亦參與了本次沙龍活動,並詢問「歌德學院」採用了德國文豪歌德的名字,若歌德代表了德語文學界的翹楚,是否會有第二、第三等後續排名?王主任回應道,事實上在東、西德時期,曾經同時存在有歌德學院和赫德學院,赫德為歌德的老師。但若真要舉例除了歌德之外,德國文學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則非席勒莫屬。
本次的沙龍活動在王惠玫主任精彩的演講,以及互動對談時間的深入交流中結束,王惠玫主任的分享不僅讓與會者更加認識德語文學的和了解德國的閱讀文化,也鼓勵著大家重新認識閱讀的美好。
活動花絮影片:https://youtu.be/VgRLI6dAi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