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首頁 | 文藻首頁 | 網站地圖
分類清單
 

來台廿五周年 25th Anniversary in Taiwan

image
image

image

 

 

‧照片放這


聖吳甦樂羅馬聯合會會祖
 

 

聖女安琪的精神

 

───來台服務廿五年的反省

高凌霞

_______________

St. Angela Merici

14741540

-----------------------

 

一個修會的精神,淵源自其稱為「會祖」的創辦人,聖吳甦樂會也不例外。會祖安琪的神恩,像埋在地裡的種子。四百多年來,吸收各時代的精華,蘊育成長,成為今日聖吳甦樂修會的精神。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二日,四位加拿大籍的修女,回答天主的召喚,離鄉背井,千里迢迢,來到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創立新的會院,在吳甦樂修會的歷史上,又增加新的一頁。一九四九年中國大陸教會受難,修女們先後離開大陸,一九五八年,輾轉來到台灣傳教,迄今也有二十五年的歷史了。在這二十五年中,聖吳甦樂會先後創辦了花蓮海星中學,高雄文藻外語專科學校。及花蓮的若瑟小學;又協助花蓮教區訓練瑪爾大會的修女,幫助台北教區管理劍潭女生宿舍。二十五年的歷史,不算很長,但已有足夠的資料,可供修會本身作一個反省。今趁中國教會慶祝利瑪竇神父來華傳教四百週年紀念之際,將會祖精神反省的結果,介紹於台灣教會。

吳甦樂會會祖聖女安琪.梅立琪(Angela Merici),一四七四年生於意大利北部代森匝話區(Decenzano) 之農家。父母是信仰虔誠堅定的教友。農家生活相當辛苦,所以一切求簡樸。雙親的薰陶,培育了聖女虔誠、勤奮、耐勞的精神。家中粗活,都由她親手操作。年幼時常與其姊同出同入,家庭生活和諧愉快;但好景不常,這段快樂的童年,只是曇花一現。當時歐洲流行黑死病,聖女的雙親,與她年輕時的玩伴,先後染病離開人間,她只得到卜萊西亞(Brescia)依靠舅父。據聖女的傳記所載,她十幾歲時,內心得到天主的啟示,要她成立一個新團體;但傳記中又說,她由於謙虛,遲遲未能奉行主命,因為她認為新的奉獻生活方式,必須時機成熟,不能操之過急。聖女的明智,使她遲至一五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那時她已六十一歲,始正式成立這個團體,她稱之為聖吳甦樂會(The Company of St. Ursula)

聖女吳甦樂(又譯烏蘇拉)相傳是一位英國公主,生於公元四世紀左右。她身負重要任務,越洋到達歐洲,身邊跟帶著一萬一千名少女。她們到了現在的德國科倫一帶,被匈奴包圍了,吳甦樂內心早已充滿為信仰、為貞節而殉道的勇氣,同時也鼓勵與她同行的少女們,為主犧牲。所以聖吳甦樂備受科倫人的崇敬。十六世紀時,她也成為廣受歐洲人士歡迎的聖女,當時歐洲有名的大學,如科倫大學與巴黎大學,都立聖女為主保。又因她領導年輕少女為主致命,人們便奉她為青年人及學生的保護聖人。基於上述原因,聖女安琪為新成立的團體,取名聖吳甦樂,其用意是顯而易見的。這位不遠千里而來的公主,是年輕少女的導師,可以帶領她們安度為主犧牲的生活。

一個修會的精神,並非三言兩語便可交代清楚。有的修會,為了使成員便於記憶,將修會精神濃縮成為口號;但口號下面的意義,卻另有文章。至於要寫出一個人的精神,更是不易;但聖女在逝世(一五四○年)前,為新團體留下了遺言,清楚地告訴待立左右的人們,她是按天主的聖意行事。從她的生平,她的遺訓,以及她為初期修會擬定的規章中,可以看出她的精神。她為人謙虛,熱心為他人服務,對教會一片貞誠。她勸初期的貞女們,應革新自己的生活,遵守教會的規定,且按教會的傳統行事。她虔誠祈禱,心靈潔淨,舉止端莊,這些都是她的親朋好友有目共賭的。現在對她豐富的內修生活,列舉三項,簡單的加以說明,就是她的祈禱生活、她的智慧,和她創新的精神。這些特恩流傳至今,成為聖吳甦樂會的精神與教育傳統。

根據卜萊西亞市的記錄,及聖女受封真福時所搜集的資料與證據,聖女安琪五、六歲時起,便常遠離人群,找一清靜的地方,獨自祈禱。這是聖女親口告訴她的朋友佳羅的(Augustino Gallo),那時她已立志過祈禱生活,因此常找機會克己犧牲。年事稍長時,她為自己定下非常嚴格的齋戒。在普通的日子裡,只靠蔬菜水果維生,偶爾加上半巴掌大的一片麵包。每逢大慶典或節日,再加上一點肉,及幾口葡萄酒。而農家粗重及繁雜的家務,亦得親自操勞。父母雙亡之後,隨同舅父居住。舅父原為貴族,家中來往的人熙熙攘攘,難得片刻安寧,對一個立志度祈禱生活的人,不太方便。於是過了十四年之後,她搬了出來,由朋友供給靜室,安心過祈禱生活。按當時教會的慣例,一般信友,不能常參與感恩祭,少領聖體,也少辦告解。故為獲得勤領聖體的機會,聖女特地加入方濟各第三會。每天早上,她到教堂朝拜聖體,歷數小時之久。她又常應他人之需,接見登門求救的人,或服侍病人,所以常犧牲睡眠時間用來祈禱。她祈禱時心神專注,直至神魂超拔。這是有目共賭的事,在聖女列入真福時,許多朋友宣誓作證。但神魂超拔與否倒是其次,主要是她的心靈,因祈禱而得清淨,她的生活因而聖善,而她的使徒工作,發自愛主愛人之情,自然能結出美好的果實。她又勸告初期修女們,若有困難,首先應奔向基督,向祂訴說一切。言語乃心聲,可見耶穌基督是聖女的一切,祈禱默觀,和耶穌交談,使她接近基督。

耶穌在福音中說:「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看見天主。」(瑪:五,8)。聖女安琪從祈禱中,知道天主的思想,與人的思想不同,惟獨天主認識智慧的道路(約:廿八,23),聖女從天主那裡,學得了智慧。聖女和她同代的一般女子相同,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所以她寫信或其他文件時,由她口述,經秘書記錄,但她對聖經的體認,仍然非常深刻。她從默觀天主的聖言中,深悟聖經的意義。當時有名的神學家,都樂意與她談論天主之事。若有疑問則登門與聖女切磋,她的解釋,常使他們滿意而歸。一位區區不識拉丁文的農家婦女,對聖經能有如此透徹的領悟,實在是天主聖神的工作,因她「看見」了天主,使她的口舌,「好像書寫流利的妙筆。」(詠:四十五,2)。天主聖神賜她聰敏之恩,使聖女安琪能洞察人心,因此她所說的話,鏗鏘有力,能深深打動人心,絲絲入扣,人們從她的言語中,不得不承認,天主就在她心中。她能說出人內心深處不清楚的渴望與意念,協助他人辨認心中模糊不清的動機。因此,經常有人向她吐露心事,請她解決疑難,或徵求她的意見以作決策。「聽見他的人,對他的智慧和對答,都驚奇不已。」(路:二,47)。有不少的人,因而改過遷善,或皈依天主。

聖女安琪的話,能解人疑惑,也能安慰哀慟者之心,故當時方濟各第三會的長上,常請她去安慰那些痛苦的人。有一位痛失愛子的貴婦,便從聖女之處,得到生活的力量。人們把她的話,當作天主的言語,遇有困難則常向她求教,而她也有求必應,一面勸解,一面為他們祈禱。她的言語,也能締造和平。許多人遇有爭執,或家庭糾紛,都請她排解。轟動一時的,莫過於她化解了兩個仇人的敵意;他們是市中兩位門戶相當的貴族,市長屢次勸解均告無效,於是他們的夫人前來央求聖女出面調解,她雖只寥寥數語,但卻使他們和好如初,而大家也感到稱心如意。聖女是以其聖德感化他人,而她的聖德源自其祈禱生活。其實當時聖安琪所做的工作,即今日的「輔導工作」。吳甦樂會的修女們,意識到這是天主賦予聖女的特恩,自起始便負起宗教教育的工作,幾百年來堅守不渝。智慧源自祈禱,吳甦樂會的修女們也深深地體會到她們是默觀使徒,她們是從祈禱中汲取智慧,以從事教育工作。

此外,安琪待人「謙和」,人們稱她為「慈祥的母親」,她卻謙虛如故。在她的遺言中,她說她是吳甦樂團體的母親,又說明長上與屬下的關係,是母親和女兒。這種神親,比一般的母女關係更為親密,因是以天主之愛為基礎。天主對每一個人都抱著希望,並以獨特的愛,愛每一個人。一位精神上的母親,即使有一千或一萬個兒女,也能把他們一一銘刻心懷,因才施教。更積極地將各人心中的渴望與需要,向天主祈求,使她們能適時如願。這種以慈母心懷教育青年,便是日後吳甦樂會的教育精神。現在歐美各地吳甦樂會辦的學校的行政管理,仍然憑著這種精神行事。

聖女安琪處於中古時代末葉,文藝復興時期,正值人們沈醉於各方面成就之時,偉大的藝術家米蓋朗基羅聲名正值鼎盛。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聖女逝世後三年,哥白尼發表其天體論,當時宗教信仰隨之動盪不安。一四九六年,馬丁路德正式宣佈脫離教會,一五一七年,卜萊西亞市的新教徒,在市中心大遊行,極力反對天主教會。政治方面,貴族紛紛崛起爭取自治權,國家主義興起,引起戰亂。十字軍東征後,商業發達,物質生活日漸富裕,生活卻漸趨腐化,倫理道德亦隨之墮落。戰亂帶來瘟疫,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黑死病。還有一種流行病,名為「不治症」,實即今日的「淋病」。總之,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由於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原以神為中心的社會,亦慢慢成了以人為中心了。聖女知道要力挽狂瀾,必需拯救人心,回到人的根源,以人的宗教價值,整合其不同的生活層次。欲拯救人心,則必須進入社會,發揮其酵母之作用。換言之,聖女安琪願將修道的奉獻生活,植基於社會中。聖女時代的修道生活,多為與世隔離的隱修生活,欲申請修道,必須具備相當可觀的「奩資」(按教會法規定,女修會可要求入會者將奩資交由修會保存-編者),一般貧窮的女子,則無法籌得。當時有許多女子,願意追隨聖女的芳踪,一面度祈禱生活,一面從事使徒的工作。於是聖女將這些女子召集在一起,擬定規章,成立吳甦樂會。這些婦女大半住在家中,按時聚會,一起祈禱,聆聽道理,交換生活體驗。由於馬丁路德的影響,先後有不少人離開教會,當時教會本身的問題重重,聖職人員更甚,故聖女特別強調忠於教會。為此,修女們的工作,以教授教義為主。初期的吳甦樂會,收留孤兒,並教導他們有關天主的事。這到那時為止,本是聖職人員的責任,現由這些婦女們,公開而有系統的傳授,雖然對象是兒童,但也可說是創新。時至今日,宗教教育也成為吳甦樂會教育傳統的一部份。再者,修道團體的成員,散居家中,走進社會,從事一些入世的使徒工作,在當時是聞所未聞的,雖然在教會史中個別例子甚多,但這種修道團體卻是創新。

這個新的修道團體,由當時的需要而產生,因此聖女有一種直覺,不同時期定有不同的需要,故在她臨終時,除了求天主的祝福外,還留下一些佳言,其中有一句說:「假如世事變遷,必須去舊創新,或作任何改變,那麼請在仔細考慮,多方求教後,再慎重行事。」藉著會祖的這句話使幾百年來,聖吳甦樂會為配合時代的需要,常常更新,而其更新的動力,即來自其歷史傳統。吳甦樂會先是在俗的修道團體,不久便成立修道院,傳入法國時,更成為宣發「隆重」誓願的修會(隆重誓願,按教會法的術語稱特典願,用以對常典願,「簡單」誓願並非指發願禮隆重與否,現在已無此分別-編者)。一九○○年教宗良十三世命令三個獨立修道院組織中央行政系統,中心設於羅馬,遂成為聖吳甦樂羅馬聯合會。今日全世界的吳甦樂會的修女,具有多元的生活方式,連服飾也稍有差別,但她們的精神卻是一致的;以祈禱的精神,從事教育事業。聖吳甦樂會的教育工作方式很多,學校、基層教育、衛生教育、婦幼教育,並從事著作、管家、大眾傳播事業,也負責梵蒂岡國務卿秘書室的工作。在中南美洲的修女,大都為貧苦偏僻地區的人服務,她們的教育工作,貧富兼顧。她們參與文化教育,教會本位化的工作,但不論她們從事何種方式的工作,她們的理想,是在教會內,度深度的默觀生活,並從事教育使徒工作。

 

 

gotop